http://www.morefun1688.com/
<blockquote id="omoaa"></blockquote>
<dd id="omoaa"></dd>
  • 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大美寧夏 > 大美寧夏焦點圖
    城南有座大雁湖
    時間:2022-08-01 11:03:44  來源:銀川晚報  作者:
      大雁湖風光。
      大雁湖位于親水南大街和正源南街交會處西北側,與典農河水系連通。說起這處湖泊,無論是昔日住在湖畔的人,還是如今漫步此處的游人,都會情不自禁地說“好美”。而從大雁湖這些年的變遷中,也能看到銀川對于水生態的保護。
      大雁湖,大鹽湖?
      在親水大街旁,就能看見大雁湖,順著旁邊綠化帶中的小路向前走,身旁是盛放的小花,點綴在大片的綠色中,不遠處還有一大片千屈菜,紫色小花開得正好,走近大雁湖了,放眼望去,整個湖面波平如鏡,湖中有許多水鳥飛翔覓食,岸邊的綠樹倒映在湖中,美不勝收。
      大雁湖也常被叫作大鹽湖,那么到底哪個名字更準確呢?《銀川市地名志》記載,這處湖泊為大鹽湖,而許多曾住在湖畔的村民卻說,這里為大雁湖,此前一些媒體的報道中,也稱為大雁湖。有曾住在湖畔的大鹽湖莊的村民分析說,應該叫大雁湖,因為每年這座湖泊都會出現很多遷徙的大雁。
      不管是大雁湖還是大鹽湖,在湖畔生活的人眼中,這座湖泊一直陪伴著他們。1936年出版的《寧夏水利專刊》所附的地圖中,也能看到這處湖泊,位于良田渠的南側,但當時沒有標注名字,記者查閱各個時期的地圖,都能找到這個湖泊,其他一些湖泊隨著時代變遷,會消失在地圖上,但大雁湖的變化不是很大。原大鹽湖莊村長孫叔紅說,他們村的人,對大雁湖感情很深。
      大雁湖的恩賜
      大鹽湖莊位于大雁湖的西側,1988版《銀川市地名志》記載,大鹽湖莊在盈南莊南3.6公里處。清末王姓居民居此,俗稱王家莊。曾名魏家橋大隊第四、五生產隊。1986年以莊東大鹽湖得名。聚落沿良田渠羊房橋南、鄉村干道兩側呈帶狀。99戶,465人,耕地1267畝。住在大鹽湖邊的村民說,這個湖可美了。
      “原先的湖泊,中間是明水蕩,周圍長滿了蘆葦,美得很。”孫叔紅的印象中,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湖的面積有現在的三四倍,包括如今湖畔的親水大街,過了親水大街再向東300多米處,曾經都是大雁湖。“當然,我說的面積中,不都是湖面的面積,還包括很多灘涂、沼澤。”
      他說,自己感恩這片湖泊,在曾經生活困難的時期,大雁湖給了他們許多。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我們就撈湖里的魚吃。”孫叔紅說,那時候吃魚沒有油,也沒有多余的鹽腌魚,只好在鍋里煎,然后再倒上水,滴幾滴醬油進去,燒開就可以吃了。
      蘆葦是湖泊的另一份恩賜。“當時大雁湖的蘆葦特別多,從岸邊到湖心近百米的范圍內全是蘆葦。”魏家橋村原村長吳賀福說,當年進入臘月后,魏家橋村的人就開始收割蘆葦,收回去后,好一點的打成簾子,差一點的就當做柴火,“大雁湖的蘆葦打出來的簾子,又白又結實。”他笑著說。
      兩次大的變化
      大鹽湖莊的人說,在他們的記憶中,這個湖有兩次大的變化,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,還有一次是2002年前后。
      上世紀80年代,吳賀福正好在當村長,他說,當年的變化,就是把這座湖隔成了兩片水域。“當年村里開始在湖里養魚,面積太大不好管理,所以隔開了。”吳賀福說,他們選在秋冬低水位時,在湖中間用泥土攔了一道長堤,這道長堤就用了一兩年,第三年湖里水位太高,又給淹沒了。村民說,以前水位之所以高,是因為周邊農田的退水,還有良田渠的退水,都會進入大雁湖。孫叔紅記得很清楚,當年他們在大雁湖邊收稻子的時候,田里都是水,“那時候大雁湖最深的地方,估計有四五米深。”
      第二次大變化就是2002年前后。當時,銀川市啟動了典農河疏浚連通工程,大雁湖就是在那個時候,連通于典農河。“過去的大鹽湖周圍空空的,就是野外嘛,啥都沒有,風沙大。”搬離了老莊子的大鹽湖莊人,如今不常去老莊點,但說到大雁湖的變化,都顯得很開心,他們說,現在環境好了,經過規劃治理的大雁湖,就像旅游景點似的。
      越來越好的生活
      大鹽湖莊整體搬遷,是在2012年。他們老莊子所在的區域,成了銀川水源地,老莊子被還原成耕地保護了起來。村民的生活,也發生了巨大變化。
      “過去從我們老莊子去銀川,有15里路。”孫叔紅說,上世紀80年代以前,沒有自行車,他們去一趟銀川,得走幾個小時,最讓人頭疼的是這條路彎彎曲曲,坎坷難行。
      如今在大雁湖東邊300多米的地方,還能看到昔日大鹽湖莊人去銀川的路。一條筆直的土路向北延伸,路西邊一排白楊樹挺拔站立。“過去這片有好多大大小小的湖,這條路就在湖邊繞來繞去。”孫叔紅說,當年從他們莊子出發去銀川城區,要先到五里臺,再到保伏橋,最后才到小南門,要經過良田渠和唐徠渠上的橋。“過去路繞不說,尤其過這兩座橋的時候,要爬很大的坡。”他說,當年的唐徠渠和良田渠都高出地面很多,他估計過唐徠渠的那個最高的坡,坡頂距離地面的距離有4米多,“毛驢車上不去,人還得在后邊推。”
      如今銀川幾乎一馬平川,孫叔紅說,昔日的大坡不見了,處處都是平地,他們印象中風沙大、鹽堿地遍布的大雁湖,真成了美麗的風景區,而搬到魏家橋社區,住進樓房的大鹽湖莊人,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。  記者 劉旭卓 文/圖
    最后更新
    寧夏財經網版權所有 寧ICP備2021002495號-2
    地址:寧夏銀川市中山南街寧夏報業集團商務信息大廈1202室 郵箱:nx_cjw@163.com 電話:0951—6072963
    ope体育